0
关于珍珠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关于珍珠
珍珠的形成
时间:2023-08-08点击量:


珍珠是一种特殊的宝石,在宝石学中把它归于有机宝石一类。所谓的有机宝石是指宝石的成因与生物有关,而珍珠的形成则主要与贝类有关。关于珍珠的形成古人有种种想法。汉代大学问家刘安在《淮安子》中这样写道:明月之珠乃蚌螺之,而我之利也。意思是珍珠就是珠贝生出的肿,对于贝来说,是一肿,对于人类来说,却是天下至宝。这一说法不但切中了珍珠的生成之理,而且富有情意。

 image001.jpg

古代人缺乏科学知识,不懂得珠与蚌的渊源关系,只好对这种神秘的宝贝进行神秘的解释。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开始对珍珠的形成进行科学的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从而对珍珠形成机制的科学探索,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异物、寄生虫说寄生虫成因说起始于16世纪中叶,有人通过研究认为,珍珠可能是贝类患结石之类疾病后形成的。公元1600年,有学者认为,贝类体内若体液过剩,便可在贝壳内生成珍珠;70年之后,有人认为珍珠是砂粒进入贝体内后,由贝的体液包裹而成的。这一说法显然已接近现代的认识。到了18世纪,人们逐渐认识到形成珍珠的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和贝壳相同,它们的形成过程是一致的。1830年,德裔俄国生物学家冯﹒贝尔最先提出寄生虫成因说。 

image003.jpg

珠囊说在黑斯林珍珠的寄生虫成因的研究中最先提出了以寄生虫的残体为核,在其周围形成珍珠囊并分泌珍珠质沉淀,覆盖在核上而最终形成珍珠的说法。此后,其他一些科学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珍珠囊成因学说,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阶段:1、外物或外力作用2、局部组织形成珍珠囊3、珍珠囊分泌珍珠质并围绕某种核心沉淀而形成珍珠。

 image005.jpg

外套膜片体内移植说从异物寄生虫成因说到珍珠囊说,人类在对珍珠的见解上迈进了一大步。然而,所有这些研究,还只局限于理论层面,没有人对之进行实验证明。1913年,阿尔威德斯将外套膜表皮细胞注射到珍珠贝外套膜组织内,形成了珍珠囊,并最终生成珍珠。

 image007.jpg

表皮细胞变性说1910年,有研究指出,珍珠囊表皮细胞只由一层细胞构成,它可以分泌出壳角蛋白、棱柱质和珍珠质。1925年,研究者发现,珍珠囊壁所受的压力发生变化时,其分泌珍珠质的机能亦发生变化。研究者便根据这种变化来解释珍珠的成层原理。1946年,日本科学家滨口文二等用人工方法使贝体内形成栗粒珍珠。总之,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珍珠产于某些软体动物如白蝶贝、珠母贝等珠蚌类体内,当珍珠母贝和蚌贝在水中生长时,偶然遇有细微的砂粒或较硬质的生物窜入壳中外套膜后,外套膜受到刺激,感到不适,逐分泌珍珠质逐渐包围由外窜入的砂粒或生物(这实际上是生物排斥异物自我保护的生理过程),逐渐在壳内成为“珠胚”而形成珠状颗粒。一般珍珠囊完全陷入外套膜中,生成游离珍珠;而当它只是部分陷入外套膜中时,则形成贝附珍珠。这种珠状颗粒随着岁月流逝,就会因蚌分泌物的包裹而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美丽的珍珠。

image009.jpg